痛症教室 - 你還在受傷後 R.I.C.E.嗎?

💡 冰敷=萬靈丹?其實未必! 從1978年提出的 RICE 原則,到現今流行的 PEACE & LOVE,新一代研究已逐步指出,冰敷並非萬能,過度使用反而可能阻礙癒合。 本篇文章帶你拆解冰敷的歷史由來、作用原理與最新運動創傷處理概念,讓你真正理解傷後應如何科學地處理疼痛與腫脹!

痛症教室 - 你還在受傷後 R.I.C.E.嗎?
Photo by Scott Rodgerson / Unsplash

運動受過傷的話,必然會有人教你:「用冰壓住止痛消腫先啦!」,但你也許都會聽過某些人士提起不要再用冰敷,會影響血液循環之類的說話,那麼誰是誰非呢?
要了解敷冰的對與錯,要先明白他的歷史由來。

最早於1978年由美國運動醫學專家 Dr. Gabe Mirkin 率先提出 RICE 的急救處理法,全個意思為 "Rest, Ice, Compression, Elevation",即「休息、冰敷、加壓、抬高」,目的是為了簡化及標準化急性運動傷害(如踝關節扭傷)前72小時內的急救處理方法。各步驟的原理如下:

  • Rest(休息)
    休息可減少受傷部位的運動,降低進一步損傷及炎症擴散,給予組織自我修復機會。
  • Ice(冰敷)
    冰敷可造成血管收縮,降低組織溫度,使代謝速率下降,減輕出血、腫脹和疼痛。冷敷同時可抑制神經傳導,減緩痛覺。
  • Compression(加壓)
    運用彈性繃帶等工具施以加壓,有助限制組織液外滲、減輕腫脹,同時也可提供一定穩定性,避免受傷部位過度活動。
  • Elevation(抬高)
    將患處高於心臟有助促進靜脈血液回流、減少局部血液及組織液積聚,降低腫脹程度。

而後續 30 年,主流醫學一直沿用「RICE」作為處理急性運動傷患的首要處理方法,但來到 2010 年以後,某些研究發現,冰敷雖可短暫減輕疼痛,但長期效果及對肌肉修復的益處有限,因為過度休息與長期冰敷可能延緩修復或抑制自然癒合反應。其中需要提及到,過往針對冰敷建議的時間是在受傷後初期 (12-24小時內),每次冰敷時間為 15-20分鐘,每日 2-3 次;然而過度冰敷會導致血流顯著下降,有機會影響清理新陳代謝時產生的廢物、氧氣與營養傳送,長期使用反而會拖延復康與復原能力。另外長時間冰敷(尤其是在感覺神經較淺層位置)有機會導致冷傷害或神經損傷,出現麻木、刺痛,甚至局部神經炎情況。除此以外,如果你曾經用過冰敷的話,會觀察到皮膚在冰敷後出現紅印,這是因為皮膚出現血管反射性擴張(Rebound hyperemia),造成微血管血流上升、反而增加腫脹情況,因此有機會不利於受傷後的腫脹處理。基於以上考量,不少研究都建議盡量控制冰敷時間在每次 8 分鐘以內,只求達到神經抑制,達至減痛效果。

其後來到 2012 年,學者開始認為單單休息對於復原於事無補,便開始引入 「POLICE」的概念,即「Protection / Optimal Loading/ Ice/ Compression/ Elevation」,希望大眾能及早在安全的情況下儘早活動受傷組織,有助促進癒合。當冰敷的角色開始逐漸受到學者質疑其重要性的情況下,到了 2019 年,新指引「 PEACE & LOVE」1 因而誕生,而當中更分為急性期及慢性期受傷的處理。急性期採用「PEACE」,即「Protect / Elevate/ Avoid Anti-inflammatories/ Compression/ Educate」;而慢性期則應用「LOVE」,即「Load/ Optimism/ Vascularisation/ Exercise」。新概念更強調加入心理狀態(Education/ Optimism)、血液循環(Vascularisation)、運動(Exercise)及避免過度使用消炎藥物,代表 RICE 精神趨向更全面及個人化。

有關傷患的處理,希望讀者們不再停留於冰敷知識,而是理解關於現時受傷處理最新指引,有助大家更能掌握傷後復原的最新知識。

1 :Kwiecien, S. Y. (2023). Is it the End of the Ice Age?.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18(3), 547.



Read more
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上):曬太陽、補水、Optic Flow 運動」
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上):曬太陽、補水、Optic Flow 運動」

每天早上都賴床、按掉鬧鐘,然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?🤯 其實科學早已告訴我們,只要透過 3 個簡單的早晨習慣 —— 曬太陽、補水延後咖啡、以及帶來 Optic Flow 的輕運動,就能快速 reset 生理時鐘、降低焦慮、提升專注力與精神。這是 Andrew Huberman 所提出的 Morning Ritual 六大習慣中的前 3 個,下一篇將再帶你認識其餘 3 個強化專注的關鍵步驟!

By A Lai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三) - 你「脂」D 咩?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三) - 你「脂」D 咩?

🩺 膽固醇到底是敵還是友? 血脂檢查總會測量各種膽固醇與脂肪指標,但你知道它們各自代表什麼嗎?膽固醇本身是人體必需的成分,但當壞膽固醇(LDL)過多、好膽固醇(HDL)太少,或三酸甘油脂(TG)升高,就可能增加動脈硬化、心臟病風險。本文帶你認識總膽固醇、LDL、HDL、TG、non-HDL、ApoB 和 Lp(a) 等指標的意義,了解它們在體內的角色,以及為什麼有些比 LDL 更能反映風險。用科學看懂檢查數字,守護心血管健康!

By A Lai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二) - 肝腎指數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二) - 肝腎指數

肝腎功能指數全解讀! 驗血報告裡的鈉、鉀、尿素、肌酸酐、總蛋白、白蛋白、膽紅素、ALP、ALT 代表什麼?高低又意味著什麼?這篇文章逐項拆解肝腎功能指數,幫你認識它們如何反映身體的代謝、肝臟和腎臟健康,並說明常見異常的成因與影響。看懂這些指數,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,也更有方向與醫護人員討論下一步的檢查與保養!

By A L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