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痛症教室|《何謂痛楚》
痛不只是身體受傷的警號,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與情緒體驗。本文帶你從身體、神經、心理三個層面重新認識「痛」。
很多人來看物理治療時,第一句話就是:
「我好痛,可以幫我搞掂嗎?」
但痛真的只是身體受傷的警號嗎?還是,痛其實是一種病?
今天,我想跟大家一起認識「痛」這個複雜的感覺。🩺
🔎 什麼是痛?
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(IASP)對疼痛的定義:
疼痛,是指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,或類似於這種損傷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。
簡單來說,疼痛通常與身體損傷有關,並且會伴隨不愉快的情緒。
而在演化上,痛對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:當我們感覺到痛,就能立即反應,例如逃跑、處理傷口、避免再次受傷。⚡
🧠 為什麼有時候感覺不到痛?
痛的感覺需要透過神經傳導,如果某個部位沒有神經纖維,就不會有痛感,例如關節軟骨、頭髮、牙齒的琺瑯質。
另外,若神經受損,該區域也可能失去痛覺,例如一些意外導致下肢癱瘓的病人,可能感覺不到腿部的痛。🦵
⏳ 急性痛 vs 慢性痛
醫學上通常按時間長短來分類:
- 急性痛:短時間、通常由明顯外傷引起,如扭傷、割傷、撞傷。常見症狀有紅、腫、熱、痛,是身體提醒我們「受傷了!」的信號。⛑️
- 慢性痛:持續超過 3–6 個月。可能是急性傷未完全修復,或者長期壓力、姿勢不良引發慢性損傷。
😌 心理因素也會影響痛感
痛不只是身體的感覺,也會受到心理狀態影響:
- 焦慮、恐懼的人往往覺得更痛
- 相反,情緒高昂時痛感會減弱。運動員在比賽中帶傷堅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🏅
以上簡單概括了痛的基本知識,希望大家對「痛」有更全面的理解。
如果你長期受痛困擾,不妨找專業人士一起了解、處理。💬
歡迎在留言或私訊分享你的經驗,也可以關注我,之後會分享更多「痛症教室」的實用知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