📘 痛症教室|《何謂痛楚》

痛不只是身體受傷的警號,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與情緒體驗。本文帶你從身體、神經、心理三個層面重新認識「痛」。

📘 痛症教室|《何謂痛楚》
Photo by Gizem Nikomedi / Unsplash

很多人來看物理治療時,第一句話就是:

「我好痛,可以幫我搞掂嗎?」

但痛真的只是身體受傷的警號嗎?還是,痛其實是一種病?
今天,我想跟大家一起認識「痛」這個複雜的感覺。🩺


🔎 什麼是痛?

根據國際疼痛研究協會(IASP)對疼痛的定義:

疼痛,是指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,或類似於這種損傷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。

簡單來說,疼痛通常與身體損傷有關,並且會伴隨不愉快的情緒。
而在演化上,痛對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:當我們感覺到痛,就能立即反應,例如逃跑、處理傷口、避免再次受傷。⚡


🧠 為什麼有時候感覺不到痛?

痛的感覺需要透過神經傳導,如果某個部位沒有神經纖維,就不會有痛感,例如關節軟骨、頭髮、牙齒的琺瑯質。
另外,若神經受損,該區域也可能失去痛覺,例如一些意外導致下肢癱瘓的病人,可能感覺不到腿部的痛。🦵


⏳ 急性痛 vs 慢性痛

醫學上通常按時間長短來分類:

  • 急性痛:短時間、通常由明顯外傷引起,如扭傷、割傷、撞傷。常見症狀有紅、腫、熱、痛,是身體提醒我們「受傷了!」的信號。⛑️
  • 慢性痛:持續超過 3–6 個月。可能是急性傷未完全修復,或者長期壓力、姿勢不良引發慢性損傷。

😌 心理因素也會影響痛感

痛不只是身體的感覺,也會受到心理狀態影響:

  • 焦慮、恐懼的人往往覺得更痛
  • 相反,情緒高昂時痛感會減弱。運動員在比賽中帶傷堅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🏅

以上簡單概括了痛的基本知識,希望大家對「痛」有更全面的理解。
如果你長期受痛困擾,不妨找專業人士一起了解、處理。💬
歡迎在留言或私訊分享你的經驗,也可以關注我,之後會分享更多「痛症教室」的實用知識!

Read more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一)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一)

不少人前往做身體檢查時,往往只知道自己將要被驗血檢查一大堆細項項目,然後靜待醫生告訴你身體有甚麼正常不正常的指數,但其實你又會否知道當中驗血時每個項目所檢測的意義呢? 如果曾經有到過公立醫院做過驗血的話,醫生通常都會吩咐替病人做一個 「CBC」 🩸,而 CBC 全名為 Complete Blood Count。結果通常包含以上圖示的檢查項目。 第一項是 Haemoglobin (Hb),即是血紅蛋白 🟥,它是紅血球內最重要的一種蛋白質,協助運送氧氣到身體組織,以及把二氧化碳由身體組織帶到肺部排走。常見情況是 Hb 過低 出現在貧血或失血過多的情況,亦可以因為骨髓異常問題引致。若然 Hb 過高 的話,這反映身體的黏稠度過高,可能增加血栓風險 ⚠️。 第二項是 WBC,即是 White Blood Cell count 🤍,主要是反映白血球數量。如果高於正常水平,則反映身體可能正處於感染狀態,免疫系統正在製造大量白血球來對抗病菌或感染 🦠;如果指數低於正常水平,則反映免疫力低下,這種情況常見於一些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或化療藥物,或因骨髓問題不能製造足夠白血球的病人。 第三

By A Lai
關於我 - A Lai

關於我 - A Lai

你好,我是A Lai,一位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。 🎓 專業背景: * 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士 * 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與健康科學碩士 * 香港大學現代針灸康復深造文憑 🩺 實戰經驗: * 曾任職公立醫院,覆蓋骨科、心肺、神經科、老人科 * 曾為本地不同運動隊伍處理運動傷患及駐場物理治療 * 現於私人診所從事臨床工作 ✨ 我建立《Not Only Physio 健康研究所》是因為我相信: 健康不是無痛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。 遇過為數不少的病人,許多時候覺得只需治好他們的痛楚,便履行了治療師的責任,但其實許多病人對於自己其他方面的健康知識皆為一知半解,於是經常活在疾病的陰霾下,但只需透露些少我們所認知的基本健康知識,已經可以讓他們的陰雲一掃而空。而由於我自己都喜歡了解不同範疇的健康知識,希望能夠讓大眾理解更多接近真相的醫學知識,而不是單純「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」的治療方法,讓健康處於惡性循環之中。   我希望透過這個網頁幫你用顯淺易明的方式理解身體、了解習慣、掌握更多關於健康的真相。

By A L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