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上):曬太陽、補水、Optic Flow 運動」

每天早上都賴床、按掉鬧鐘,然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?🤯 其實科學早已告訴我們,只要透過 3 個簡單的早晨習慣 —— 曬太陽、補水延後咖啡、以及帶來 Optic Flow 的輕運動,就能快速 reset 生理時鐘、降低焦慮、提升專注力與精神。這是 Andrew Huberman 所提出的 Morning Ritual 六大習慣中的前 3 個,下一篇將再帶你認識其餘 3 個強化專注的關鍵步驟!
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上):曬太陽、補水、Optic Flow 運動」
Photo by bruce mars / Unsplash

手機鬧鐘一響,你不情願地拖著疲憊的身軀從被窩中艱辛地鑽出來,再不耐煩地手指劃了一下「Snooze」按鈕,然後再翻頭再睡。當手機再響時,你猛然一驚,發現你已經要遲到了,就匆匆忙忙地飛奔上班地點去。

以上情況是否對你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呢?或許你每一天的早上都正過得萎靡不振,甚至即使在假期時間,你也只是在爭取補眠平日睡不夠的時間。然而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每一日都會有充足的精神去迎接每一天,並且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及幹勁,完成每一日的工作或目標。接下來想為大家介紹一系列的早晨儀式 -「Morning Ritual」,幫助大家一早找回每天的精神及專注力。

Morning Ritual存在於不同的宗教,例如佛教與道教之中會有清晨誦經打坐的儀式,基督教亦有晨禱的傳統。而在古代社會之中,因為沒有人工燈光的原因,人類基本以太陽升落決定生活節奏,而早晨通常是人們勞作開始前的準備與儀式,當中包括點火、整備工具、祈福等步驟。從心理學上分析,早晨時固定的動作會成為「啟動提示」,讓大腦快速進入工作狀態,就像是一種「開機程序」,而在現今都市生活之中,甚麼晨早小習慣可以有助個人盡快進入精神奕奕的狀態,開始新一天工作?

Andrew Huberman

根據美國神經科學家(Neuroscientist)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(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)神經生物學系的副教授 - Andrew Huberman所指出,Morning Ritual可以分為6大習慣:

第一項是曬太陽 (Sunlight),透過太陽光線讓我們身體抑制褪黑激素(Melatonin)的分泌,誘發皮質醇(Cortisol)釋放,提升清醒度。最好的時間是起床後 30–60 分鐘內,曬 5–10 分鐘自然光,如果是陰天的話,則需要花15-20分鐘接觸自然光。

第二項則是補充水分(Hydration),一清早先喝一大杯水有助補足夜間流失的水分,恢復血液與大腦功能,使我們更清醒、更不容易因脫水而導致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。然而不少人會選擇一起床便直接攝取一大杯咖啡,這對於Andrew Huberman來說是不理想的,原因是我們身體之中有一種叫腺苷(Adenosine)的物質, 是一種讓你「想睡覺」的分子,會在清醒時逐漸累積,晚上時則達到高峰。當我們早晨醒來時,腺苷還沒有完全清除乾淨。而咖啡因只能做到是「暫時佔據受體」去阻擋腺苷的作用,於是如果你一醒來就直接喝咖啡 ,咖啡因只能壓住腺苷,等效力過去後,腺苷反彈更強 (睡意更強),便會出現 下午「撞牆期」(energy crash),亦即人會突然感覺能量下降、專注力渙散、眼皮沉重,好像「腦袋Hang機」一樣。因此,Andrew建議在起床後延遲90-120分鐘才喝咖啡,有助身體自然消除腺苷,並避免了咖啡因和皮質醇的提神效果「重疊」,浪費了咖啡因的優勢,意思是在起床後1.5-2小時,當皮質醇自然下降,這個時間才攝取咖啡,更能有效地「接力」維持專注與能量。

第三項則是運動(Move)。朝早運動有助提升清醒度、促進身體血液循環與代謝,對提高專注力與精神表現非常有效,常見的建議包括散步、拉筋甚至核心肌肉運動等輕度運動。而Andrew曾指出如果運動期間能夠帶來視覺流動「Optic Flow」的效果可以更有效幫助身體提升專注及減壓。視覺流動「Optic Flow」是指當我們移動時,眼睛看到的環境會相對流動的一種「視覺場景的運動」。這有助我們降低杏仁核(掌管焦慮/恐懼)的過度活躍,讓交感神經活動下降,轉而激活副交感神經,因而達到身心更放鬆。因此,每日一早起床後可以花 5-10 分鐘的戶外散步或慢跑更能有效降低杏仁核的活動,減少交感神經的「緊繃」狀態;並利用optic flow來讓大腦得到外界移動的資訊,從而提升清醒度及專注力;更重要是可以​到戶外曬太陽。

下一篇再來講解一下另外三項重要的Morning Ritual,希望幫助大家更能有效地提升每一天的精神及專注力!

Read more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三) - 你「脂」D 咩?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三) - 你「脂」D 咩?

🩺 膽固醇到底是敵還是友? 血脂檢查總會測量各種膽固醇與脂肪指標,但你知道它們各自代表什麼嗎?膽固醇本身是人體必需的成分,但當壞膽固醇(LDL)過多、好膽固醇(HDL)太少,或三酸甘油脂(TG)升高,就可能增加動脈硬化、心臟病風險。本文帶你認識總膽固醇、LDL、HDL、TG、non-HDL、ApoB 和 Lp(a) 等指標的意義,了解它們在體內的角色,以及為什麼有些比 LDL 更能反映風險。用科學看懂檢查數字,守護心血管健康!

By A Lai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二) - 肝腎指數

驗血報告自己睇 (二) - 肝腎指數

肝腎功能指數全解讀! 驗血報告裡的鈉、鉀、尿素、肌酸酐、總蛋白、白蛋白、膽紅素、ALP、ALT 代表什麼?高低又意味著什麼?這篇文章逐項拆解肝腎功能指數,幫你認識它們如何反映身體的代謝、肝臟和腎臟健康,並說明常見異常的成因與影響。看懂這些指數,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,也更有方向與醫護人員討論下一步的檢查與保養!

By A L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