🧠 頸痛常見類型總覽|你是哪一種?

💡 頸痛不止一種,你是哪一種? 頸痛是都市常見病,但你知道它其實分成多種類型嗎?從姿勢性、關節性、神經壓迫到落枕型,本篇文章教你一文分辨常見頸痛種類,找出成因與對應處理方法,避免錯誤治療拖延病情!

🧠 頸痛常見類型總覽|你是哪一種?
Photo by GMB Fitness / Unsplash

在都市生活步調急速的今天,頸痛(Neck Pain)成為辦公室族群、手機重度使用者,以及長時間姿勢不良者的「默默煎熬」。但你知道嗎?「頸痛」其實並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由多種成因引發、症狀各異的症候群。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類型,一文了解你是哪一種,才可對症下藥。


1️⃣ 姿勢性頸痛(Postural Neck Pain)

🎯 成因

  • 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(如低頭滑手機、長期用電腦)
  • 肌肉張力不平衡、胸鎖乳突肌與上斜方肌過度緊張
Picture obtained from Wikipedia Source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3%B8%E9%8E%96%E4%B9%B3%E7%AA%81%E8%82%8C

💥 症狀

  • 鈍痛或酸脹感
  • 通常對稱、分布於後頸與肩膀
  • 活動後略為緩解,久坐久站易惡化

🧰 建議處理

  • 改善坐姿、辦公人體工學調整
  • 加強肩胛穩定與深層屈肌訓練
  • 放鬆頸後肌群與胸鎖乳突肌

2️⃣ 關節性頸痛(Facet Joint Dysfunction)

🎯 成因

  • 頸椎小面關節退化、磨損、錯位
  • 常見於車禍、遭遇突如其來外力扭轉後

💥 症狀

  • 局部頸部劇痛
  • 向一側活動時更明顯
  • 伴隨晨間僵硬、轉頭幅度受限

🧰 建議處理

  • 手法治療與關節鬆動術
  • 熱敷與牽引治療
  • 頸部穩定訓練(如深層頸屈肌強化)

3️⃣ 神經根型頸痛(Cervical Radiculopathy)

🎯 成因

  • 椎間盤突出、骨刺壓迫神經根
  • 常發於 C5/6、C6/7 頸椎段

💥 症狀

  • 頸痛延伸至肩膀、手臂、手指
  • 出現麻痺、電擊感或肌力下降
  • 受壓神經路徑多數根據Dermatome (如下圖所示)而影響
Dermatome是基於單一脊柱神經感覺根所支配每一塊皮膚區域所劃分成的「皮節地圖」。 Source: 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what-are-dermatomes#diagram

🧰 建議處理

  • 醫學影像檢查(MRI、X-ray),尋找受影響之脊柱神經感覺根
  • 核心肌肉穩定訓練、神經牽拉運動
  • 必要時轉介醫生作神經減壓處理

4️⃣ 落枕型頸痛(Acute Wry Neck)

🎯 成因

  • 睡眠姿勢不良、突發扭動頸部
  • 頸椎小關節卡住(關節「卡脫」)

💥 症狀

  • 突發性一側頸部強烈疼痛
  • 頭部無法轉向某側
  • 通常無麻痺或放射性痛感

🧰 建議處理

  • 急性期冷敷 + 輕度活動
  • 手法調整(如關節鬆動)
  • 回復後加強頸部活動與穩定訓練

🧠 小總結:頸痛不是一種病,而是一個警號!

面對頸痛,很多人選擇忍耐或自行熱敷、按摩,但如果錯誤分辨類型,反而可能延誤治療時機。

👉 若你長期受頸痛困擾、曾有手麻或頭暈等症狀,建議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評估根源,訂立個人化復康計劃!

Read more
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下):呼吸、專注、飲食」
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下):呼吸、專注、飲食」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們談到 Andrew Huberman 所建議的早晨儀式前三步:曬太陽、補水延後咖啡,以及帶來 Optic Flow 的晨間運動。這一篇將繼續介紹另外三個習慣:呼吸(生理嘆息)、專注(寫下最重要的三件事) 與 飲食(高蛋白早餐或間歇性斷食)。這些習慣能幫助你快速平衡神經系統、降低決策疲勞、穩定血糖與能量,讓你在清晨更快進入「穩定清醒」狀態,專注且充滿幹勁地迎接新的一天。

By A Lai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上):曬太陽、補水、Optic Flow 運動」

「Morning Ritual 科學版(上):曬太陽、補水、Optic Flow 運動」

每天早上都賴床、按掉鬧鐘,然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?🤯 其實科學早已告訴我們,只要透過 3 個簡單的早晨習慣 —— 曬太陽、補水延後咖啡、以及帶來 Optic Flow 的輕運動,就能快速 reset 生理時鐘、降低焦慮、提升專注力與精神。這是 Andrew Huberman 所提出的 Morning Ritual 六大習慣中的前 3 個,下一篇將再帶你認識其餘 3 個強化專注的關鍵步驟!

By A Lai